中国是传统的大豆种植国家,不过随着进口量的逐年增加,国内大豆产量已经由峰值时的1740万吨萎缩至
1200万吨,而且由于国际大豆价格较国产大豆价格更低,因此压榨国内大豆的企业压力较大,国产大豆基本
退出传统同质化竞争的压榨市场。
进口大豆称霸国内市场
进口大豆垄断国内大豆压榨市场。国产大豆的用途已由传统的压榨与食用为主逐渐转变为以食用为主,压
榨市场已经被进口大豆垄断。1992年,我国大豆进口量为21万吨,到了2002年,进口量已经攀升至2142万吨,
2013年更是达到了6500万吨。大豆进口量增加与人们日益增长的肉食需求紧密相关,巨大的消费需求需要更
加庞大的资源来满足,而单纯依靠国内供应显然无法满足这一快速增长的需要。目前国产大豆量在1200万吨
左右,其中只有200万吨用于压榨,也就是说进口大豆量已经占到国内压榨市场的97%,处于完全垄断地位。
芝商所旗下的CBOT是全球大豆定价中心,目前国内大豆进口企业主要是采取在CBOT点价的方式进行进口贸易。
国产大豆无法与进口大豆正面抗衡。相对于进口大豆来说,国产大豆存在生产成本高、市场价格高、市场
竞争激烈等特点。按照现行的产业分布,国产大豆压榨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北产区,原料主要是国产大豆,对
于这些企业来说,其产品豆粕和豆油需要与用进口大豆压榨的豆粕和豆油产品进行同质化竞争,因此亏损在
所难免。持续性的亏损使得多数大豆压榨企业破产倒闭,如黑龙江集贤地区,最高峰时有超过百家的各类大
豆压榨企业,而目前仅存4—5家,且几乎全部处于停产阶段,部分企业已经停产2—3年,何时再次大规模开
榨更是遥遥无期。
种植收益决定了种植结构
近年大豆提价幅度相对较少。为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国家逐年提高农作物最
低收购价格或者临时收储价格。2008年,大豆、玉米、小麦和粳稻的政策价格分别为3700元/吨、1500元/吨、
1500元/吨和1580元/吨;2013年,大豆、玉米、小麦和粳稻的政策价格分别为4600元/吨、2240元/吨、2360
元/吨和3000元/吨,累计涨幅分别为24.32%、49.33%、49.33%和89.87%。
种植效益相对较低是造成大豆产量下跌的重要原因。在大豆的主产地,大豆主要与玉米存在种植竞争关系,
对于农民来说,种植哪种作物效益最好,农民就会更加倾向于种植该种作物。由于不同作物的政策价格提价
的幅度不一,因此造成了农民种植意愿也发生了趋势性的转变。2013年大豆价格相对于2008年提高24.32%,
而2013年玉米价格相对于2008年提高49.33%,大豆与玉米的比价由2.47下降至2.05。按照正常的亩产计算,
种植玉米的收益相对提高,因此农民更加倾向于缩小大豆种植面积、增加玉米种植面积。权威数据显示,作
为主产区,黑龙江的大豆种植面积从2010年的6735万亩缩减到了2013年的3105万亩。
2014/2015年度全国大豆种植面积继续缩减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豆种植面积整体逐年下降是难以逆转的趋势,主要是在于种植玉米的收入更好、效益
更稳定。比如黑龙江省宝清县,该县享有大豆之乡的美誉,高峰时80%以上的土地种植大豆,而2013年其大豆
种植面积不到玉米面积的10%。2014年,由于低温降雨的影响,玉米发芽受到很大挑战,存在重播甚至转种大
豆的情况,比如黑龙江省同江地区的大豆种植面积同比增加8%左右。此外,为了保持土地的质量,部分农场
对种植结构要求严格,也存在玉米和大豆换茬的情况。不过,虽然2014年部分产区的大豆产量增加是大概率事
件,但是仍难以阻止种植面积逐年萎缩的趋势,预计2014/2015年度全国大豆播种面积为717万公顷,同比减少
72万公顷,降幅高达10.04%。